.,最快更新策行三国最新章节!
鲁肃做了决定,辛毗负责细化方案。
最大的问题还是兵力不足。鲁肃麾下主力不足万人,还有五万多屯田兵。屯田兵当然可以作战,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屯田,训练有限,战斗力也一般,负责辎重运输,甚至辅助作战都没问题,遇到西凉兵就有不够看了。况且荀衍就在河内虎视眈眈,也要留一些人马戒备。
鲁肃决定请兵,至少要请一万主力。有两万主力,他就有把握拿下弘农。
孙策收到报告后,经军师处审议,很快做出决定,调徐盛、吕蒙、蒋钦率部助阵,并由浚仪督吕岱接管荥阳防务,分担鲁肃的压力。与此同时,孙策移书陈留太守张邈,请他出兵助阵,并提供一些粮食。
驿马奔驰,军报频传,南阳、颍川、陈留迅速行动起来。
河内的荀衍收到消息,不敢大意,再次进入战备状态。秋收前的那次战事让他损失不小,河内的庄稼被黑山贼连抢带烧,毁掉近一半。如果再来一次,他就支撑不住了,只能向袁谭请援。
十一月下,驻扎在鲁阳的蒋钦率先赶到。紧接着,徐盛率领水师转入洛水,赶到洛阳。鲁肃随即命二人进逼函谷关。本以为会一场攻城恶战,没想到前锋蒋钦还没到函谷关,董越就撤了,放弃了函谷关。
辛毗又惊又喜,还有点懵。胜利来得太突然,他连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。不过他没有失去理智,反而更加谨慎。他建议鲁肃派蒋钦进驻函谷关,缓步前进,以防不测,徐盛则溯洛水而上,取宜阳、卢氏。这两个县城与陕县之间隔着崤山,又有洛水可通,运输方便,可以轻松夺取。拿下卢氏城后,即可从南侧威胁陕县。
鲁肃反复思考之后,拒绝了辛毗的提议。董越连函谷关这么重要的关隘都放弃了,在新安、黾县阻击的可能性也不大,很可能会直接退守陕县。这么做只有两种可能:要么是诱敌深入,让我们后力不继,或者在崤山伏击我们,要么是他根本没有战意。不管是哪种原因,这时候都不应该迟疑,迅速向前挺进,不给他喘息的机会。如果能一口气攻取陕县,兵临黄河,卢氏、宜阳不用打都是我们的。如果董越死守陕县,坚决不退,我们拿下卢氏、宜阳意义也不大,迟早也会放弃,反而分散兵力,影响当下的攻击力。
辛毗虽然觉得鲁肃过于冒险,但他是军师,只有建议权,没有决定权,既然鲁肃决定了,他就只能按照鲁肃的要求拟定作战计划,最多将计划上报军师处存档。
这时,吕蒙也率部赶到了洛阳,鲁肃随即将洛阳的防务交给吕蒙,亲率主力西进,命令蒋钦追击董越,只是要多派斥候,别被董越打了伏击。徐盛则率领水师转入黄河,溯河而上。
收到命令,蒋钦开始猛追,连新安、黾池都没兴趣接管,只留下一营将士接管函谷关,其余人狂飚突进,追击董越。
董越完没想到蒋钦会追得这么猛,他安步当车,刚刚进入陕县境内,蒋钦就接踵而至,险些将他截在城外。董越措手不及,连忙向贾诩请计。贾诩也有些意外,他让董越退守陕县,自己渡过黄河,进驻大阳,同时派人赶往大阳东四十里的砥柱。
砥柱是黄河中央的一道石山,将河水分为三股,又称三门,中间为神门,南侧为鬼门,水流湍急,无法行船,只有北侧的人门可以行船。由此以下一百余里就是后世三门峡,山谷夹峙,滩险水急,被称为黄河中的三峡。不过时值隆冬,水量不如汛期,而江东又擅长操舟,怕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。
贾诩没指望能在水战上击败鲁肃,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。他只是想知道鲁肃究竟有多大决心,是到陕县为止,还是打算一股作气,拿下整个弘农。陕县以西就是弘农郡的郡治弘农县城,正面强攻几乎无法攻克,如果鲁肃打算长期围攻弘农,必然要派水师逆流而上。
没过多久,他就看到了徐盛率领的水师。
看到满载士卒和辎重的战船逆流而上,贾诩意识到麻烦来了。
鲁肃这是铁了心要取弘农,不打算走了。
这当然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。西有朝廷,东有袁谭,中间还有他们西凉人,鲁肃要在千里战线上同时与三个对手对峙,绝不是他一个战区督就能承担的责任。可若是孙策增兵河南,甚至亲自坐镇河南,朝廷将不得不转移重心,阻止孙策突入关中。
如此一来,战场中心将由南阳转移到河南,甚至是弘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