议题范围小,论证起来,才方便。
我们看论文题目,一般字数越多的,外延越小,越严谨,结论也更可靠些。题目字数越少,外延越大,越空泛,其实结论也似是而非。中国古代的散文,或者说政论文,往往题目字数小,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。对大多数人的能力来说,这是不可靠的,只能说明作者胆子大。
要貌似能够证明一个大道理,不用逻辑,就用取类比象的方法,这是不科学的。比如魏征的《谏太宗十思疏》,是名篇,在当时,很有意义。但在今天,完不符合逻辑。
“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”
这纯粹是打比方,木的长短与水的远近,与国之安定,有必然联系吗?取类比象的笑话还少吗?世有五行,人有五官,这种笑话,还要讲吗?
当然不是说这篇文章不好,他给皇帝打比方,是劝说皇帝。最后的结果,皇帝听劝了。文章起了作用,说明他写得好。但有作用的东西,道理就一定是对的?
推理方法肯定不对。用他的论据证明不了论点,因为取象比类的方法不科学。用科学的方法,是下定义。用教育学的方法,才可以打比方。
经验主义不代表科学,比如,有人说,贫血的人,要多吃猪血,吃啥补啥。这个推理有道理吗?毫无道理可言。但流弊却很大。比如有人说牛鞭壮阳,因为牛那东西长。或者说长得像棍壮的东西也壮阳,如山药。我见过在河南某地产的山药,因又粗又长,他们打的广告是“天下第一棍”,意思是这东西吃了,男人的那功能会大补。
这里有一个反证方法。古代皇帝是最皇宫佳丽成群,他们是最需要壮阳的人。古代中国,传统医学最为发达,取类比象的方式用得最多。难不成,皇帝最好的食品,是山药或者牛鞭?或者还有其它的药物?但历史证明,皇帝因贪恋女色而短命的,人数众多。
但如果有一部分人,吃了猪血,真的对贫血症状有帮助呢?这就比较迷惑人了。难道就证明了,吃啥补啥是正确的?其实,现代医学已经可以清楚地证明了。猪血含铁量高,对部分缺铁性贫血的人来说,是有一定效果的。对非缺铁性贫血的人来说,并不起作用。
当然,要回答小苟这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,必须得有几句大话开头。
“中国传统文化中,一般来说,在思想流派上,占主导地位的,影响国人深远的,大概有儒、释、道三家。我分别讲一下,这三家对尊崇古人古风的习惯,是如何根深蒂固。”
一听我要讲大道理,小苟的眼光亮了起来,估计他上大学时,听老师讲的大多是建筑结构、力学之类的东西,很少听到这些,缺啥补啥吧。
“从山东人,或者说李老师最熟悉的儒家讲起。孔子讲克已复礼,是复什么礼?周礼。孔子崇拜的对象是谁?周公。这已经是孔子以前几百年的事了。孔子在理论上,把神仙崇拜改变造为祖先崇拜,这也是尊崇古人的意思。恢复古代的社会秩序,恢复古人的做人方式,这就是复古的倾向。”
小苟说到:“这我也注意过,因为比较熟悉嘛。读了孔子的书,总觉得有种世风日下、人心不古的感觉。难道,其它两家也有这种倾向吗?”
“倾向有,但不是很明显。比如说道家,人称黄老之说。黄是黄帝老是老子。黄帝究竟怎么样,没经典详细记载,但《皇帝内经》足以反映其思想倾向了。比如里面提到,上古真人,如神一般的存在,就是其尊古思想的反映。”
小苟笑到:“我也听过一个讲座,在大学里,内经说上古真人如何厉害,还有中古、近古的人,总感觉,一代不如一代。”
“是的。这是道家。在佛家,也有佛法时代,也就是佛祖信世的时代。后来五百年属于像法时代,有佛像少佛法了。五百年后,进入末法时代了,圣法难闻。这也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意思。”
小苟问到: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倾向呢?我是学术上有什么必然的要求吗?”
“问得好!”我首先肯定他的提问,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我以前忽略了的问题。我以前总以人心需求为出发点来思考,没从学术本身的逻辑来思考过。
“我没深入想过,但大致上可以探究出一点原因。任何学术,都希望建立后,管得更长的时间,也希望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。也就是,学术的生命长短,标志着价值。来源长,给人以时间证明的可靠感。延续长,证明指导现实的价值性。但是,现实是不断变化的,未来是不断演变的。当现实和未来脱离了这种学术预测的范围,学术本身要么承认自己学术逻辑不对,要么承认现实不对。当学术家遇到这种情况,是承认自己不对,还是找客观原因?你先哪一个?”